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出发(chūfā)前,那段尘封的(de)历史总在脑海中浮现——细菌实验、活体解剖、惨无人道的暴行……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(zhījì),带着沉重的心情,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(简称“731部队”)旧址。
人们前往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本部主楼旧址参观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午后的阳光斜照在(zài)罪证陈列馆肃穆的黑色外墙,蜿蜒的队伍(duìwǔ)早已排至街角(jiējiǎo)。孩童背着书包,老人拄着拐杖,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在静默中有序排队入馆。没有喧哗,没有焦躁,每个(měigè)人都在积蓄着直面那段沉重历史的勇气。
一面镌刻(juānkè)六国文字的(de)“反人类暴行”墙,三千块整齐排列的黑色石碑,一条通往光明的“证言墙”涵洞——随着脚步深入,这些具象符号逐渐浮现。它们无声诉说着那段至暗的记忆,也(yě)传递着向往和平的无限希望(xīwàng)。
踏入序厅,《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国际公约》中文条款布满背景墙,庄重的文字与731部队昔日暴行(bàoxíng)的对照,恰似建筑本身的意象:以(yǐ)冷峻的姿态封存(fēngcún)历史,却让真相永远向阳而生。
人们驻足观看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留守名簿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玻璃展柜内(nèi),锈迹斑斑的细菌培养皿(péiyǎngmǐn)、冰冷的手术器械、森然排列的饲养实验动物的铁笼(tiělóng)……每一件实物都是沉默的控诉者。电子屏上,731部队原队员的忏悔影像无声滚动,与(yǔ)展柜中泛黄的实验日志相互印证,让那段黑暗历史变得触目惊心。
“孩子(háizi)说一定要来,想亲眼看看这段历史。”来自山西的魏先生带着儿子站在铁笼(tiělóng)前(qián),“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真实的物证,这种冲击让爱国教育无比具象。”少年凝视着铁笼,久久不语。
1936年,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此秘密划定6.1平方公里区域(qūyù),建立世界最大(zuìdà)细菌战基地。731部队本部下设8个部、1个特别(tèbié)班和3个野外实验场,构建了从人体活体实验到(dào)细菌武器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。
日军通过“特别移送”获取实验材料(cáiliào)。所谓“特别移送”,实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绕过(ràoguò)司法程序将(jiāng)人直接送到731部队(bùduì)进行活体试验的罪恶(zuìè)勾当。据原队员(duìyuán)供述,1940年至1945年间,至少有三千人被用作人体实验材料。专家通过对“特别移送”原始档案、伯力审判材料等史料的比对,确定其中有姓有名、有名无姓、有姓无名及事件关联的受害者达1549名。
人们正在观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(chénlièguǎn)冻伤实验室展区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“他们会将受害者的四肢浇上冷水,置于(zhìyú)零下40摄氏度的户外,用铁棍敲击冻僵的肢体直至发出金属般的声响,再(zài)以不同水温‘解冻’,观察皮肤(pífū)脱落情况。”讲解员贾(jiǎ)婷婷的声音在冻伤实验室展区低沉响起。展柜中各类实验材料泛黄纸页上,仍能清晰辨认出字迹,记录背后,是(shì)无法被抹去的罪恶。
他们(tāmen)将鼠疫、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,在冻伤实验室、毒气实验室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。1939年,细菌武器首次用于诺门罕战争。1945年战败前夕,731部队炸毁建筑企图毁证(huǐzhèng),但(dàn)残留的陶瓷(táocí)细菌弹头、实验器具成为揭露罪行的铁证。
细菌人体野外实验展区(zhǎnqū),十字架交错排列,复原了当年野外实验场的场景。在(zài)这里,我遇到了来自吉林的侯涛,他搀扶着母亲在展区内伫立良久。“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’,我们(wǒmen)倡导和平,但绝不能忘记历史。”侯涛说(shuō)。
馆内参观者或驻足(zhùzú)凝视,或低声交流。留言台前,不同(bùtóng)年龄、国籍的人书写着感悟。
陈列馆的出口,一条76米长的涵洞连接新馆与旧址。两侧“证言(zhèngyán)墙”上刻满731部队原队员认罪笔供和受害者口述。“我一定要好好读书(dúshū),绝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。”来自沈阳的13岁少年站在(zài)涵洞入口,眼神坚定,攥紧了拳头。身旁,他(tā)的父亲刘先生轻轻点头:“带孩子来,就是想让他明白和平(hépíng)来之不易。”
人们走过(zǒuguò)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“证言墙”通道(tōngdào)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
“别回头,向前(xiàngqián)走,出口(chūkǒu)有光,有人间烟火,有国泰民安。”解说员的声音在陈列馆出口的涵洞内回响。循着指引,参观者们一步步(yíbùbù)向前,尽头的阳光渐渐明亮,最终倾泻而入,照亮每个人的脸庞。
涵洞外,南门卫兵所旧址(jiùzhǐ)、特设(tèshè)监狱遗址的残垣断壁在阳光下静默(jìngmò)着,与新馆的黑色幕墙形成鲜明对比。“这些遗址是历史的见证,我们通过考古(kǎogǔ)发掘,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真相。”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陈奇说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(kèhùduān)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出发(chūfā)前,那段尘封的(de)历史总在脑海中浮现——细菌实验、活体解剖、惨无人道的暴行……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(zhījì),带着沉重的心情,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(简称“731部队”)旧址。
人们前往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本部主楼旧址参观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午后的阳光斜照在(zài)罪证陈列馆肃穆的黑色外墙,蜿蜒的队伍(duìwǔ)早已排至街角(jiējiǎo)。孩童背着书包,老人拄着拐杖,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在静默中有序排队入馆。没有喧哗,没有焦躁,每个(měigè)人都在积蓄着直面那段沉重历史的勇气。
一面镌刻(juānkè)六国文字的(de)“反人类暴行”墙,三千块整齐排列的黑色石碑,一条通往光明的“证言墙”涵洞——随着脚步深入,这些具象符号逐渐浮现。它们无声诉说着那段至暗的记忆,也(yě)传递着向往和平的无限希望(xīwàng)。
踏入序厅,《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国际公约》中文条款布满背景墙,庄重的文字与731部队昔日暴行(bàoxíng)的对照,恰似建筑本身的意象:以(yǐ)冷峻的姿态封存(fēngcún)历史,却让真相永远向阳而生。
人们驻足观看侵华日军(qīnhuárìjūn)第七三一部队留守名簿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玻璃展柜内(nèi),锈迹斑斑的细菌培养皿(péiyǎngmǐn)、冰冷的手术器械、森然排列的饲养实验动物的铁笼(tiělóng)……每一件实物都是沉默的控诉者。电子屏上,731部队原队员的忏悔影像无声滚动,与(yǔ)展柜中泛黄的实验日志相互印证,让那段黑暗历史变得触目惊心。
“孩子(háizi)说一定要来,想亲眼看看这段历史。”来自山西的魏先生带着儿子站在铁笼(tiělóng)前(qián),“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真实的物证,这种冲击让爱国教育无比具象。”少年凝视着铁笼,久久不语。
1936年,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此秘密划定6.1平方公里区域(qūyù),建立世界最大(zuìdà)细菌战基地。731部队本部下设8个部、1个特别(tèbié)班和3个野外实验场,构建了从人体活体实验到(dào)细菌武器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。
日军通过“特别移送”获取实验材料(cáiliào)。所谓“特别移送”,实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绕过(ràoguò)司法程序将(jiāng)人直接送到731部队(bùduì)进行活体试验的罪恶(zuìè)勾当。据原队员(duìyuán)供述,1940年至1945年间,至少有三千人被用作人体实验材料。专家通过对“特别移送”原始档案、伯力审判材料等史料的比对,确定其中有姓有名、有名无姓、有姓无名及事件关联的受害者达1549名。
人们正在观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(chénlièguǎn)冻伤实验室展区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(jiāngsīnī) 摄
“他们会将受害者的四肢浇上冷水,置于(zhìyú)零下40摄氏度的户外,用铁棍敲击冻僵的肢体直至发出金属般的声响,再(zài)以不同水温‘解冻’,观察皮肤(pífū)脱落情况。”讲解员贾(jiǎ)婷婷的声音在冻伤实验室展区低沉响起。展柜中各类实验材料泛黄纸页上,仍能清晰辨认出字迹,记录背后,是(shì)无法被抹去的罪恶。
他们(tāmen)将鼠疫、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,在冻伤实验室、毒气实验室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。1939年,细菌武器首次用于诺门罕战争。1945年战败前夕,731部队炸毁建筑企图毁证(huǐzhèng),但(dàn)残留的陶瓷(táocí)细菌弹头、实验器具成为揭露罪行的铁证。
细菌人体野外实验展区(zhǎnqū),十字架交错排列,复原了当年野外实验场的场景。在(zài)这里,我遇到了来自吉林的侯涛,他搀扶着母亲在展区内伫立良久。“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’,我们(wǒmen)倡导和平,但绝不能忘记历史。”侯涛说(shuō)。
馆内参观者或驻足(zhùzú)凝视,或低声交流。留言台前,不同(bùtóng)年龄、国籍的人书写着感悟。
陈列馆的出口,一条76米长的涵洞连接新馆与旧址。两侧“证言(zhèngyán)墙”上刻满731部队原队员认罪笔供和受害者口述。“我一定要好好读书(dúshū),绝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。”来自沈阳的13岁少年站在(zài)涵洞入口,眼神坚定,攥紧了拳头。身旁,他(tā)的父亲刘先生轻轻点头:“带孩子来,就是想让他明白和平(hépíng)来之不易。”
人们走过(zǒuguò)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“证言墙”通道(tōngdào)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
“别回头,向前(xiàngqián)走,出口(chūkǒu)有光,有人间烟火,有国泰民安。”解说员的声音在陈列馆出口的涵洞内回响。循着指引,参观者们一步步(yíbùbù)向前,尽头的阳光渐渐明亮,最终倾泻而入,照亮每个人的脸庞。
涵洞外,南门卫兵所旧址(jiùzhǐ)、特设(tèshè)监狱遗址的残垣断壁在阳光下静默(jìngmò)着,与新馆的黑色幕墙形成鲜明对比。“这些遗址是历史的见证,我们通过考古(kǎogǔ)发掘,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真相。”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陈奇说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(kèhùduān)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